顯示具有 資訊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資訊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Google Blogger程式碼貼碼設定

首先,需要在您的 Google blogger,點選「設計」,

介面上找「編輯HTML」,

點選「編輯範本」,然後在編輯視窗中,按 Ctrl+F 輸入關鍵字 </head>
在前面貼上:

<script src='https://google-code-prettify.googlecode.com/svn/loader/run_prettify.js'/></script> 


再尋找  .post-body
在前面一行插入貼上以下程式碼:

.post .code {
  display: block; /* fixes a strange ie margin bug */
  font-family: Courier New;
  font-size: 10pt;
  overflow:auto;
  background: #f0f0f0 url(http://你的圖檔位置/Code_BG.gif) left top repeat-y;
  border: 1px solid #ccc;
  padding: 10px 10px 10px 21px;
  max-height:200px;
  line-height: 1.2em;
}

按下儲存範本,設定完成。

皆下來,只要在HTML模式下,將您的程式碼以:


<pre class="code prettyprint">
   程式碼
</pre>

就可以有程式碼區塊效果。

如果需要加上行數標示, 可以在<pre class="code prettyprint linenums" > 此標籤也會幫您每5行標示出行數。 但若要每一行都標出「行數」,則需在HTML碼中加入
<style>
li.L0, li.L1, li.L2, li.L3,
li.L5, li.L6, li.L7, li.L8
{list-style-type: decimal }
</style>
結果會是:
#include 
main()
{
   printf("Hello World!\n");
}
旁邊灰色的CODE圖,請上網查詢link再將正確位置填入。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Facebook 回首好時光

最近臉書Facebook發佈回首好時光(A Look Back)的影片編輯,可以將您從開始開帳號的相關照片資料,製作成一個一分鐘的個人影片專輯回顧。

相當有趣,第一次需先利用內定選擇,跑出第一部影片,之後,如果不滿意,還可以自己重新挑選相關照片,重新排序產生影片。快來試試看!

相關文章:T客邦 ,回首好時光影片存檔

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Ubuntu下還原桌面

Ubuntu下,有同學不小心將桌面底的虛擬工具列刪除
可透過管理者帳號刪除該使用者目錄下的幾個目錄檔來還原:

Delete the hidden directories under /home//
.gnome2
.gnome2_private
.gconf
.gconfd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問題] 賣鞋賠多少?

PTT上一個有趣的問題,貼的人說,這是小三程度的問題,你知道答案嗎?

「有個年輕人向鞋店買鞋,鞋的成本是15元,標價21元,年輕人掏出50元買鞋,鞋店店員因為沒零錢,用年輕人的50元和鄰居換50元零錢,找給年輕人29元,無奈鄰居發現年輕人的50元是假鈔,鞋店只好再退還鄰居50元,請問鞋店交易損失了多少錢?」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被Delete的電腦課


真糟糕!難怪這幾年都沒看到半個資訊或電腦科的實習老師!相對於台灣過去十幾年努力數於位化環境建置推動,以目前政府對於資訊教育的目標與政策,是有些後繼無力的感覺!也難怪長年推動資訊教育的吳教授要撰文提醒大家了!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Monty Hall problem

一部電影叫做「決勝21點」,是一部很有趣的片子,其中探討條件機率的問題


羅莎教授:如果你參加一個猜謎遊戲,有三道門讓你選擇其中一道,其中一道門後是車,另外兩道門後面是羊。選到車的就得到那部汽車,不然就得到羊。班‧坎貝爾先生,請問你選哪一道門?

班:我選擇1號門。

羅莎教授:主持人知道汽車在哪一道門後,他先打開後面為羊的3號門,然後問你要堅持選1號門,還是要換成2號門?你要如何選擇?

班:我本來選中車的機率是33.3%,但主持人開了一道門後情勢改變了,變成了66.7%,所以我選擇換成2號門。

羅莎教授:答對了!當情勢改變後,我們就要重新計算所有的可能性。大部分的人會因為害怕、恐慌及情緒而遲疑不敢做改變。坎貝爾先生不感情用事,而用簡單的數學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得到一部嶄新的汽車,不用騎山羊上學了。
==============================

為什麼重新選擇,獲得車的機率會提高呢?

統計學課本,貝氏定理(Bayes Theorem)是這樣說的 P(A|B)=P(B|A)*P(A)/P(B)
P(A)和 P(B) 分別是A 和B 兩個事件發生的機率,而P(A|B)就是在已知B 事件的情況下,A事件發生的機率。
事件A 是「1號門有獎金」,而事件B就是「主持人把2號門打開」。
P(A)=1/3︰P(A)就是1號門有獎金的機率,當然是1/3。

P(B|A)=1/2︰如果1 號門有獎金,主持人就要在2號和3 號之間隨便打開一扇,所以P(B|A)=1/2。 P(B)=1/2︰這是因為這兒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個可能性是1號門有獎金,這樣「主持人把2號門打開」的可能性就是P(B|A),也就是1/2,第二個可能性是3號門有獎金,這樣主持人只可以打開2號門,所以機率是1,所以P(B)=(1/2)(1/3)+(1)(1/3)=1/2
用公式就以可以計出 P(A|B)=P(1號門有獎金|主持人把2號門打開)=(1/2)(1/3)/(1/2)=1/3

所以堅持選擇1號門,贏得獎金的機率就只有1/3 ,但選擇轉到3 號門,勝出機率就會是2/3。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Facebook不可不知的事

你FB了嗎?似乎成了現在年輕一代學生的代名詞,在電腦課剛剛打鐘,老師還沒上課的空檔,我們可以去瞭解,學生們上網的流行趨勢,FB似乎成了他們目前共通的上網嗜好,同學們會互相問:「你FB了嗎?」、「FB帳號加我」、「加我社團」等等之類的話題。
在FB上面,大家的話題似乎也蠻沒什麼內容,大多是一些噓寒問暖、開玩笑、或者取綽號等情勢,但是,就算是大學生,甚至是碩博士研究生,也趨之若鶩,似乎不瞭解這平台的恐怖威力和效果。

中國古有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FaceBook似乎就像水一樣有趣、好玩,吸引著許多的人用它,但是,使用的時候,大家是否知道使用FB的利弊呢?

截至目前為止,超哥使用FB,覺得它的優點是,能夠讓你在上面尋找自己的同學或熟悉的朋友,對於長期失連的那些同學來說,只要他/她有註冊登錄FB,且也有加到部分同學的話,平台的計算會讓你可以容易找到這些人。其二,平台上也開發了許多小遊戲,像是開心農場、德州撲克等,也是結合這些人際網路的關係鏈來進行的遊戲,讓你能夠和熟悉的同儕或朋友藉由遊戲增加互動的興致。其三,藉由一些粉絲團、社團的機制,讓你認識「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讓你逐漸可以去擴大自己的交友圈;這也符合當初FB就是校園版的社群交友系統的建置初衷。

然而,學術界對於教育上去使用FB的看法,蠻兩極;有些人覺得,使用FB會讓學生上課不專心、留下諸多的個人資訊或隱私讓別人探勘,也許是一種自我欲埋炸彈的行為;而支持FB使用於教育的學者,期盼藉由FB對年輕一代的影響或吸引力,來導引他們進入軌道。但是,這裡仍然會發生以前發生過的問題,大多數老師們都沒在使用,那如何導引學生呢?甚至,有使用的教師,搞不好仍然有不少人,對於自己隱私的保護也都沒有概念,教導學生使用,也是有可能會造成一些學生隱私資訊的暴露。前天與一位在美攻讀phd留學的學弟談論到此事,他提到,可能得在他FB上,多揭露一些讀論文的心得發表,以免以後求職時,老闆去探勘他的過去和交友,來決定是否錄用他;哇!這樣看起來,使用FB對於學生來說,可能不是一種抒發,而是壓力了。

「人肉搜尋」,也是目前一種網路上,某種形式無法去控制的集體民粹行為,結果的好壞與否,很難馬上得知。這種集體且快速的網路行動,有時會有誤殺的情形,對於當事人來說,很有可能造成反效果。好比當我們不小心違規,被警察攔下來,警察若是一陣尖酸刻薄的話,再開你罰單,我想被開罰單的人,應該都會想去挑戰公權力;若換一個情境,警察攔你違規,但是好言相勸,而且只開出勸導單給你,希望你下次不要如此,我想10位被開單的,應該10位都能虛心接受去改過!不過,超哥是支持對於危害「人命」的這種人,應該要給予嚴重譴責,例如:之前的台大比中指生,延誤救護的那一位就是。

延伸資訊:
如何徹底消滅你的Facebook帳號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99年十大最搶手系所

轉載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報導】

商管領域最紅 大學部資管奪冠

教育部公布99學年就讀人數最多的大學系所,大學部以商管最熱門,前10名就囊括了5名,包括前兩名的資管、企管,以及6、9、10名的財金、會計、國企系;碩士班前10名也占了資管、企管、經營與管理等3系。

元智大學管理院院長陳家祥分析,就經濟發展形勢來看,隨著勞力密集的製造業逐漸外移,國內服務、知識經濟開始起飛,帶動資管、企管、會計、行銷等系所的人力需求,生產力不再只來自製造業,服務業也貢獻良多。

他指出,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趨勢,以及兩岸簽訂ECFA、金融MOU(金融合作備忘錄),台灣企業未來將大舉進軍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國家,需要更多財金、國企等商管人才,相關系所學生要學的東西也更複雜,外語能力好的學生尤其吃香。
電資領域好夯 研究所電機第一

另一熱門科系則是電資領域,大學前10名占了3系,分別是第3、4、7 名的電機、資工、電子系;研究所更熱門,電機、資工分居前2名。

台北科大校長、電機系教授姚立德表示,就讀電資領域的學生多,主要是工作機會多,分析代表就業市場多寡的上市公司,不管就業人數或資金總額,高科技股占總比重較高,整體而言獲利較豐,雖然工時較高,但收入也相對高。

「放眼未來10年,電資系所熱門的程度,仍會持續。」姚立德解釋,21世紀以來高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改善人類的生活,光以蘋果的iPhone、iPad來看,每項新產品問世,台灣的零組件工廠至少有20家跟著獲利,創造可觀的工作機會及利潤。

不過他說,隨著材料科學、綠能產業的興起,就讀基礎科學的物理、化學系學生也很受廠商青睞,只要讀得好,出路也不愁。

至於被當成「傳統產業」的機械系,大學部人數高居第5,很多人誤以為讀機械沒出路,其實包括手機、面板等高科技產業,都需要機械人才,例如製造手機殼,就缺不了機械系畢業生。

文法教護不差 選系所放眼未來

除了商管、電資領域,就讀語文(中、外文)、法律、護理、教育、觀光餐旅的學生也不少,大學部護理系排第8名;研究所中文、法律、教育也擠進前10名。

然而,有的科系學生人數多,不代表有前途及錢途,例如中文系所畢業生,以往很多當國文老師,但現在教師僧多粥少,甄選老師的錄取率很低,即使加修師培課程,考上教師證,也不保證能當上老師;但還是可到補習班任教,或找報紙雜誌、出版社等文字行業工作。

不過受網路媒體衝擊,文字媒體及出版社這兩年的景況大不如前,有的新人起薪只有2萬出頭,但若純為興趣,仍值得投入。

至於護理系畢業生,雖然就業率不低,但護士工作辛苦、待遇不高,日前五一勞工大遊行,就有上百位護士也走上街頭,要求合理工時及待遇,所以選擇就讀護理系,也要有心理準備。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網路謠言「SLS成分」

以下是網路及FB上,有人傳播的網路謠言
===============================
SLS是什麼?不看會後悔 !! 難怪台灣每4人 就有1人得癌症!!!!!

有個唸清華化學博士的朋友證實過這件事,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分辨:

大部分呈現透明狀的清潔用品大均是因為含有SLS成份,不只洗髮精、沐浴乳、洗潔劑等等都有可能有這個成份,加了SLS後,會使它清澈漂亮,所以廠商基於消費者的心態只好添加了!

檢查一下你用的洗髮精的成份標示,看看是否有種叫Sodium Laureth Sulfate(或簡稱SLS)的物質。

在大部分的洗髮精中都有這種物質,製造商用它來產生許多泡沫,而且也很便宜。但 事實上,它是用來刷洗車庫或修車廠的地板,作用非常強烈。

它已被證明長期使用會致癌,這可不是說著玩的!

回家以後,我趕緊看了我的沙宣洗髮精,幸好它沒有含SLS成份。但是其它像*O5(*吾髮),***molive(*欖)等等都含有SLS物質。所以我就打電話給其中一家廠,我告訴他們:嗨!你們的產品含致癌物!」你知道他們怎麼回答?「這個我們也知道!可是我們也無可奈何,因為洗髮精需要它來產生泡沫。」所以下次選購清潔用品千萬不要選透明的。

(EX.多芬系列產品就沒有SLS,所以它比較貴! )
對了!*露潔牙膏也含有相同的物質來產生泡泡;由報導顯示,致癌機率已從1980年代八千分之一到1990年代的三分之一,可說相當嚴重。

希望大家能重視這個問題,也告知親朋好友。
===============================

2003.06.27 網路追追追/舊案新查/透明洗髮精會致癌嗎?
2009.03.12 國外舉證SLS無害之資料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數學畫函數圖的軟體

昨天一位資優班同學來找我,希望能夠寫程式畫出某一組方程式的區域圖形,當下因為要上課,只跟他說可能可以去找會maple的數學老師可能會快一點,寫C程式輸出,要再轉成圖形,恐怕要花一些時間。
下午有些時間,找到一些支援數學畫圖的軟體,希望未來能給這些同學一些幫助。

Graphmatica 小又好用的數學繪圖軟體
Graph4.3 2007年Open source 一套x-y平面的數學繪圖 http://www.padowan.dk/graph/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Google Wave 將帶來海嘯?

Google發表新的即時通訊的標準 "Google Wave"
由開發Google Map的工程師Lars Rasmussen再次創作的Google Wave,說明他不僅是Email,還包含其他的應用,如:wiki, 即時通, 討論區。因為Google Wave不只是一個平台(Platform),也是一個協定(Protocol)。
他的製作讓Email的交流,可以像是即時通的交談,你可以使用傳統Email的方式,傳遞訊息給對方,如經設定,對方也在線上,編輯信件的內容就像你在即時通裡的談話一樣,你可以馬上看到對方輸入的交談內容!

Google Wave

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

第8節課程混排全教會:強迫上課


2007-2-07 00:00 作者:記者曾美惠台北報導

全國教師會昨天召開記者會,指出台北市超過半數公立高中職將輔導課與正課混排,變相強迫學生上第8節輔導課。台北市教育局表示,混排課程不違法,如果有爭議,將邀請學校討論。

多種手段變相強迫上課

全教會高中職委員會主委黃耀南表示,全教會接到很多家長與教師申訴,學校將輔導課與正式課程混合排課,逼得學生與家長不得不同意上輔導課。

台北市教師會高中職部主任郭文瑛表示,學校有幾種方式變相強迫學生上輔導課,將輔導課費用列入三聯單內,強行收費,其次是在輔導課上新課程,學生不得不參加;另外,規定學生未上輔導課便以缺曠課論處,扣操行分數;還有輔導課小考成績列入計算,學生缺考也要受罰。

有些學校將輔導課與正式課程混排,在輔導課排入正課,將部分藝能科排到第8節,逼得學生不得不上。如果不上輔導課,空堂只得待在圖書館,等上完最後第8節課才能離開學校,很多學生甚至因為不上輔導課或繳不出費用,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籤。

根據規定,全國高中職上課時數每週35小時,不過學校將以混排方式排課,學生都要上第8節課,每週上課時數已經達40小時,超過規定。

藝能科老師與學生倒楣

教育部規定,輔導課必須視課程開設,多數學校安排如國、英、數等課程,且不能上新進度,但學校卻把原本第8節的課程,卻安排在正課,然後將音樂、家政、週會、軍訓、公民等課程安排於第8節課,相當不合理。

全教會蒐集資料發現,北市14所高中有混合排課,景美女中一年誠班,週一到週五第8節課分別安排護理、家政、公民、自習及數學輔導課。陽明高中一年3班的第8節則安排自習課、歷史、英文及綜合活動課程。明倫高中一年14班則安排了地理、英文、第二外語選修、健康與護理及社團課程,很多正式課程被到第8節,學生一定留到第8節下課才能放學,原本第7節下班的家政教師,被迫留在學校。

不僅台北市如此,台灣省的學校也有相同的問題,暨大附中一年1班的第8節課也是混排,音樂、班會都排入,彰化女中二年9班的第8節課程更是誇張,分別是美術、生命科學、週會、國文、體育課。

目前高中職正在排定下學期課表,全教會希望教育部能管一管,要求學校不能混排課程。郭文瑛則認為,只要不混排課程,由學生自願選擇是否上輔導課,就能解決。

北市:混排課程不違法

台北市教育局中教科科長施博惠表示,過去台北市規定不能混排課程,不過,很多教師認為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有利學生學習,建議放寬課程採混排方式,讓學校更彈性。教育局於3年前放寬規定,學校安排課程只要由學校的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通過,徵得被延到第8節課教師同意,報請教育局,就能以混排方式排課,目前北市26所公立高中,有14所學校混排課程,但這並不違法。

施博惠說,台北市的學校絕不能將輔導課列入缺曠課,小考也不能列入計算,如果學校違反規定,教育局會提出糾正,要求學校改進。

施博惠解釋,學校基於有利於學生學習,才會如此調動,他們希望學校課發會能先協調,取得各教師同意後,才安排課程。他重申,教育局絕對反對強迫學生上輔導課,學校一定要尊重學生意願。他也表示只要有升學壓力存在,就會有輔導課及混排,若各界認為需要檢討,教育局會邀校長討論解決方式。

教育部:希望學校不要混排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二科科長林東征強調,這些學校已違反「國立及台灣省私立高中課業輔導實施要點」,希望各校新學期開始,不能混合排課,教育部將清查各校排課情形,必要時相關人員會有適當懲處。

不少高中認為,如果不混合排課,課程安排會有困難,且學生家長都同意這樣排課,也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報教育局審核。教育部則強調,輔導課並不是法定的正式課程,各校混合排課還是違法,教育部會清查各校排課狀況,先勸導溝通,若學校還是不符合規定,教育部將進行懲處。

校方:進度趕不完

台北市明倫高中校長王登方表示,課程混排是台北市政府因應學校需求訂出的辦法,各高中這樣做,都是取得共識的。家長與學生確實有需求,全教會應該多了解學生與家長的看法。

雖然國中也上輔導課,卻沒有混排的問題。王登方說,國中教師會跨年級上課,但高中教師為方便備課,通常教同一年級,若英文、數學科教師上課時數多的話,5天輔導課根本排不完,加上數理科系的學習效果在上午為佳,多數教師會希望在排課上進行調整。

不過,課綱規劃時,一定設計35小時能上完課綱內容與進度,現在要利用輔導課,顯示課程設計有問題。王登方說,他在南港高中擔任校長時,李遠哲負責規劃的教改方案,其中九年一貫小組到校了解九年一貫的實施狀況,這些委員跟著學生上一個星期的課後,向他表示,課綱委員規劃得太理想,高中課程沒有想像中輕鬆。王登方說,課綱規劃有是否有實際走訪基層學校,他很存疑。

王登方說,高中課程很多,根本上不完,他知道輔導課有新進度也有複習,但這就是教學現場存在的問題,很難改變。至於藝能科教師可能因此被迫留到第8節,王登方說,教育部規定教師必須留校8小時,沒有教師下課後就可以離開這樣的規定,若真的要計較,部分老師下課的時間更晚。

相關網址: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82366

2006年5月3日 星期三

電腦課 學科?工具?負擔?

轉載 2006/03/03 【謝東森/國小資訊組長(北縣汐止)】

教育部推出的高中九五年課程暫行綱要真的是「漏列」資訊教育課程嗎?所謂的「漏列」其實是我們尚在「資訊教育課程對中小學課程而言是一門學科?還是一樣工具?」中徘徊,無法確認資訊教育課程的屬性!

近幾年來教育部所推行的各項資訊教育方案,如在職教師資訊素養培訓、資訊種子學校、群組教室電腦等,只是把資訊教育課程視為學習的一種工具,強調的是其他領域學科如何利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但獨獨忘記了原本中小學電腦課程如何融入其他領域的教學,導致從小三到高中,都一直在重複學習同樣的文書、簡報、影像、網頁編輯或試算等軟體嗎?學生學了一堆軟體,卻不知跟其他學習科目有何相關性?最多只感覺到上網及打報告而已。

如果我們把電腦視為一種工具,那電腦課其實是不應該存在的,電腦主機其實是應該依群組電腦教室方式,以四至十台方式分散至各班級或專科教室的,讓各領域的老師在上課時有機會時就引導學生利用電腦做學習的,但實際上卻行不通,教育部籌不出錢來購置中小學生使用的電腦,有辦法的縣市透過租賃方案,四年一期,沒錢的縣市只能租賃電腦主機及使用自由軟體,螢幕只能用八十八年內需專案留下來的堪用品,微軟視窗付費軟體連想都不必想。

如果電腦是一門學科,那電腦課程內容目標是要訓練學生成為程式設計高手?還是學會操作電腦軟體即可?還是為製作個人電子學習檔案?或是為了弭平城鄉的數位落差?更重要的是誰來上這些電腦課程呢?學校資訊組長、資訊教師甚至在包班制度及配課因素下被迫上電腦課的一般導師,他們真的有能力上所有相關的資訊課程內容嗎?

資訊融入教學不是只有老師拚命製作一堆電子教學素材而已,只要資訊教師拋棄教軟體操作步驟的框架,試想著如何與其他學科老師進行協同教學,並幫忙學生蒐集製作學習素材資料,讓電腦成為學生自學的工具之一,否則電腦課只是一門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又很無趣而已。

【2006/03/03 聯合報】

2005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搶救高中電腦課!

摘錄自2005.12.17 中國時報
【林美娟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系主任】

在許多學者專家憂心日漸擴大的城鄉數位差距之際,教育部的一項課程設計做法,值得大家關切與檢討。

教育部早自民國七十二年起便將「電子計算機簡介」列入高級中學的選修科目,至民國八十四年時將科目名稱改為「電腦」,重新修訂課程綱要,並建議此科目之時間分配為「第二或第三學年,每週授課二節」,此綱要施行至今。然而,教育部於九十三年八月所發佈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中,竟然將電腦課排除在高中生的必、選修科目之外,僅在概括性的「家政、生活科技與資訊類」選修類科勉強看得到電腦的影子,但該類科目必須與其他十一類選修科目競爭稀少之選修學分。

更嚴重的是,該選修類科中的「家政」與「生活科技」早已列入「生活領域」中之必修科目,每一科目學生至少須修習二學分。試問:在此情況下,有多少學校會願意再開授此類科中的「資訊類」選修科目?這使得電腦課連借屍還魂的機會都沒有。如此豈非向各公立高中行政主管明示無須開電腦課?事實上,九五暫綱公布後,已有多所學校校長和教務主任向校內教師反應將不再開電腦課供學生選修。

更有甚者,在教育部所發佈的各科課程暫綱中,竟然唯獨遺漏電腦科,而其他各選修科目(包括國防通識、道德思考與抉擇、性愛與婚姻倫理、生命與科技倫理、人格靈性、生涯規劃等等)則分別詳訂了課程綱要。我們不想爭辯電腦科是否比國防通識或其他學科來得重要,我們只想問:教育部為何獨獨忽略電腦科綱要之訂定?民國八十四年綱要中建議電腦科應於高二或高三每週授課二節,如今卻讓電腦科消失,難道昨非今是?難道生活在這個數位時代的孩子們已不再需要學習電腦知識?

值此貧富差距與城鄉落差日大之時,若將電腦科從公立學校的課程中移除,豈不將偏遠地區、家境貧困的孩子推向更弱勢的境地?尤其當九年一貫課程中亦早已將電腦科弱化成「議題」之一,而不再是一個「學科」之際,來自社經地位底層家庭的孩子,難道就此讓他們喪失學習電腦知能的唯一機會,讓他們被這個資訊社會所遺棄?

教育部於民國九十一年完成「高中課程總綱修訂草案」時,曾在全省北、中、南、東四區各舉辦了一場公聽會。當時在每一場次中,均有教師或學者提醒教育部不應忽略電腦科,但教育部顯然無視於這些意見,以致隨後數年內,在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中依然不見邀請資訊專家或學者代表參加,亦未針對電腦課程綱要之訂定有所規劃,致使電腦科被籠統併入「家政、生活科技與資訊」選修類科,且電腦科綱要更在九五暫綱中缺席。

放眼美國、英國、日本、以色列等等先進國家,無不將電腦科訂為高中生之必修或選修科目,甚至納入大學申請入學的考試科目之一;即使中國大陸亦已自二○○○年起將電腦科(「信息技術」)訂為高中生必修科目,該科並且是省級的會考科目。我國近年來號稱「以資訊立國」,資訊產業造就了台灣近年來的富裕與進步。我們很難想像教育部此種違反潮流、與先進國家背道而馳的做法,究竟基於何種理念?尤其如今大學校院所招收之新生中,每年高達一萬兩千多名高中畢業生進入資訊相關科系就讀,佔總招生人數的十分之一強。孩子們在高中階段若無法接觸更多的電腦知識,我們的國家將無法及早發掘和培養資訊科技人才。

教育部所訂定之課程綱要,其使用期間長達十年,因此,電腦科之消失,其所影響的將是未來十年內就讀中小學的兩百餘萬名學生之資訊能力與未來競爭力,豈容如此輕忽?我們焦心地期待教育部能亡羊補牢,將電腦科課程綱要補納入高中課程綱要中,同時應進一步研議將電腦科訂為高中生必修科目。此外,我們也要呼籲教育部在訂定電腦課程綱要時,應依循過去的嚴謹作法,邀集多位專家、學者和高中電腦教師、行政主管等組成委員會審慎訂定之,不宜輕率地委託一、兩位學者草草訂出。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